如果将艺术区别于流行文化——并非基于媒介(如美术、音乐、电影),而在于其精神引领性——我们会发现,以美术史为线索的“艺术”与大众消费的关系始终暧昧不明。两种常见的解释均难以服众:其一,艺术历来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属,与大众根本上绝缘;其二,后现代前卫艺术已实现“艺术民主化”——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。前者将各历史时期的创作统一简化为阶级标签,后者则近乎于欺瞒:打着“反精英”旗号的后现代艺术,其晦涩门槛往往比传统精英艺术更高。
本文旨在厘清艺术与人类社会,特别是与资本权力的深层关系——揭示那些看似脱离大众消费的精英文化背后,是谁在持续供养并推动其传播?目的何在?这套运作逻辑又指向怎样的权力叙事?
一、从依附到“独立”:赞助者的嬗变
回溯西方艺术史,早期艺术确为王权与神权的附庸: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建筑雕塑,无不是君权神授的视觉宣言;艺术与艺术家均未“独立”,仅是神权-王权体系的一部分。古希腊在城邦制度及公民阶层(公民仍是统治阶层,其下是十倍于己的奴隶)的推动下,创造了美的典范,但其服务于特定阶层及意识形态的本质未变。中世纪艺术则明确服务于天主教会,格里高利一世的名言“文字对有文化者的意义,即图画对文盲的意义”,道破了图像作为宗教教化工具的本质。
展开剩余84%真正的复杂性始于“独立艺术家”与画廊体系的兴起。艺术家们似乎能超然于社会之外,讲述个人化的审美故事,甚至有些作品还带有强烈的“反社会性”。若梵高、高更以生命殉道固然极端;那么毕加索的少年成名,一生富足,路径更具代表性。这些艺术家何以能如此“任性”,吸引无数艺术学子投身于脱离大众消费的创作呢?
美术馆里的梵·高自画像
观众在欣赏现代艺术
二、自由之幻与供养之源
艺术自由本质上是精神自由,属于形而上范畴。然而,更具社会性的拷问是:谁允许了这种自由探索的存在?又是谁供养并推动其蔓延至公众视野?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层逻辑链条?
无论艺术家如何标榜反社会或非社会性,其背后必然受制于特定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(马克思哲学)。现代艺术家或许宣称服务于“自我个性”,但其审美价值的成立,必然依赖(哪怕不自觉)对外部环境(时代精神、社会矛盾)的敏锐共情,否则便沦为顾影自怜的矫饰。同时,真正的服务对象是为其买单和宣传的力量。艺术品非大众消费品——尽管杜尚、博伊斯、安迪·沃霍尔等前卫艺术家尝试大众化,但根本未能撼动精英内核——其买家(藏家、机构)的动机,包含着对稀缺性资源的收藏与增值预期。“美”的天赋观念在此被资本转化为增值属性,而支撑这套价值体系的,是超越个体审美直觉的、高度理性的资本运作系统。
高古轩画廊
三、资本叙事:从打造神话到建构文明
画廊、拍卖行、美术馆构成了艺术流通的核心机制。画商逐利是其天性。不难想见,像梵高这样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美学而“殉道”的故事,并非自然生成,而是被精心锻造的“神话”。当资本需要故事为作品加持时,神话便应运而生了。这套叙事的合法性根植于资本主导的社会法则——唯有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社会,梵高式的英雄叙事才具有感召力。梵高,实则成为资本主义消费语境下“无限追求个人价值”的具象图腾,一个资本主义合法性的精神门神。通过他,人的一切个性追求似乎都获得了正当性,资本这头依托创造与消费而壮大的灵兽,得以更高效地吞噬人间欲望。
一套典型的艺术家运作逻辑如下:
①艺术家个体:具备独特个性,并与时代前沿(精神、社会、技术)发生敏锐共情。
②画商/赞助人:发现价值,提供初期支持。
③画廊系统:纳入代理,进行市场定位、包装与宣传。
④评论家/艺术史家:介入价值评判,撰写阐释文本。
⑤拍卖市场:(成功后约10-20年)进入二级市场,参与资本博弈。
⑥美术馆/博物馆系统:最终归宿,获得学术确认与历史定位。
以上阶段现实中或有调整,基本模式不变。
绘画本是视觉直观的。文化加持(评论、艺术史、美术馆)的目的在于:资本需要由专业人士而非观众来烘托“大师”与“天才”。这既是资本逐利的游戏规则,更是资本为其权力合法性编织宏大叙事的必需环节——后者指向被资本推动的西方文明进程本身。
四、美术馆:资本文明的视觉殿堂
美术馆的雏形可追溯至17-18世纪法国的贵族沙龙(常由热衷文化的贵妇主持),是进步思想与艺术的交汇点。法国大革命后,官方沙龙展衍生出美术馆。更早的源头则是文艺复兴美第奇家族的私邸收藏,以及服务于教堂与王宫的艺术陈列。西方艺术的展示方式本质是公共性的(教堂→王宫→沙龙→美术馆),迥异于中国传统文人“焚香展卷”的私密审美语境。启蒙运动后,掌握政治、科技、文化权力的资产阶级,承袭并发扬了这种通过视觉展示来建构自身线性文明史的精神。
今日西方社会,中产阶级周末造访美术馆已成“接受文明洗礼”的常态。表象是审美熏陶,实质是潜移默化地接受资本文明逻辑的规训(内化其价值观与历史观)。美术馆的策展叙事(空间编排、历史脉络梳理)本身,即是直观呈现西方文明“线性进步”史观的立体教科书。
十七世纪法国的家庭沙龙
五、资本的幽灵:统合、激励与异化
由此,围绕艺术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资本权力运作体系:
①神学渊源:资本精神萌芽于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冲击天主教/贵族统治的过程。
②权力分化:文艺复兴时期分化出犹太资本等线索。
③政治崛起:资产阶级革命后成为主导力量(如美国大选、韩国财阀)。
④文明叙事:启蒙思想(站台资本及其背后自由逻辑的政治进步立场)、科技发展(受资本鼓励的自由探索精神驱动)、文化艺术(资本主义进步逻辑的符号表征)均被纳入资本推动的宏大叙事。
英国国家美术馆
工业社会后,个体普遍成为消费者。资本一方面必须鼓励个性与自由(以驱动创新),另一方面又深谙人性的欲望与恐惧,制造“强吸引力”的同质化商品以满足并操控。资本自身的更新需求,在推动产品创新的同时,也异化出其自身的对立面——“反资本社会”的现代艺术家。他们既极度个性化、追求自我体验,又在根本上拓展了商品社会的精神维度,成为资本反思自身、寻求创新的精神动力源。
相较于需在图书馆静读编织的文学、哲学,美术(尤其是经由美术馆建筑空间加持后)更具视觉直观性与“纪念碑性”。在文化层面,美术馆与博物馆已成为西方资本叙事的核心载体。当我们探讨艺术史逻辑、后现代主义、艺术明星乃至文化殖民等议题时,已然身处这套强大的叙事场域之中——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,也是资本权力在精神领域刻下的深刻印记。
2025.7
发布于:天津市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