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少去中医院看中医”,这句话听起来刺耳,却并非毫无根据,不排除的确有高手存在,但大概率上讲。。。
如果采访任何一个常跑医院的资深病人,定深知其中的无奈与现实。
真正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强调个体化治疗,但如今的中医院,因体制、教育、考核等多重因素影响,真正能落实“辨证论治”的医生少之又少。
中医辨证讲究“望闻问切、四诊合参”,尤以脉象、舌象为核心。
比如同样是“寒证”,有“表寒”与“里寒”之分,有“阳虚”与“阴盛”之别。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指出:“病发热头痛,脉反沉,若不瘥,身体疼痛,当温之,宜四逆汤。”可见古人治病,重在辨证,而非见“寒”就温。
如今的中医院,医生日均接诊几十号病人,望舌、切脉往往流于形式,辨证分型更是无从谈起。
许多中医师照搬西医诊断路径,以“病”套“方”,比如见“胃炎”即用香砂六君子汤,见“失眠”就开酸枣仁汤,缺乏个体化辨证,疗效自然大打折扣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中医师对中药的药性、归经、配伍理解不深,处方缺乏章法。
以温阳散寒的代表方:附子理中汤为例,其基础配伍为:炮附子3克、党参9克、白术9克、干姜6克、炙甘草6克。此方温中散寒、健脾止泻,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证。但若用于肾精不足之人,则需加补骨脂、仙灵脾;若兼有湿邪,又当佐以茯苓、砂仁,如此加减变化,才是中医精髓所在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审察于物而心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养心之和也。”
中医治病,贵在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制宜,非一方一药可通治百病,遗憾的是,当下中医院的诊疗环境,往往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。
当然,这并非否定中医本身的价值,而是对现实体制的深刻反思。若真想通过中医调理身体,建议寻找真正有临床经验、重视辨证的中医师,或自学中医基础,学会自我调理,简单的比如日常畏寒、手脚冰凉者,可尝试用艾叶、生姜煮水泡脚;饮食偏凉、易腹泻者,可常饮姜枣茶以温中健脾。
总之,中医不是无效,而是“真中医”难觅。
若仅凭一纸化验单、一套模板式处方就想治病,那确实不如不去,中医之复兴,不在体制之扩张,而在回归本源,重拾辨证之精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